近日,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召开月度汽车产销数据例行发布会。数据显示,7月商用车销量为24.6万辆,同比下降21.5%。
相比于6月份37.4%的降幅,7月份销量下降的幅度有所收窄,可依旧没有改变商用车销量同比连续下滑的趋势。
聚焦重卡市场。根据相关统计,7月国内重卡销量约4.5万辆,同比下降了41%,这也是自去年5月份以来连续15次下降。综合上半年数据,重卡行业共销售约38万辆,同比下降64%。
反观乘用车市场,则呈现出“冰火两重天”的趋势,在利好政策的助推下,乘用车市场经历了短暂的低谷期后迅速回暖,前几个月因疫情影响的销量也找到了一定的回补,6月销量222.2万辆,7月销量217.4万辆,表现出了“淡季不淡”的业绩。
众所周知,上半年多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商用车消费、缓解销售压力的稳经济、促消费措施,如商用货车贷款延期还款政策、发放亿元商用车消费券以及高速公路通行费优惠政策等,为什么这些利好政策的促进效应不明显呢?
对此,相关业内人士作出了解释:“商用车与乘用车不同。乘用车是消费品,比较容易受优惠政策刺激促进销量增长,而商用车则是不同逻辑,并非把价降下来,用户就会购买,因为商用车是生产资料,买了之后是要拿去挣钱的,如果买了以后不能挣钱,还要往里面亏钱,这时候用户就会暂缓购车。”这也是主导商用车周期的核心逻辑。
中汽协分析认为,去年上半年之前,货车受环保政策拉动,企业抢抓国五、国六排放标准切换机会,出现了一轮较长时间的购车高峰,造成目前在用车换购需求动力不足;去年同期重型国五柴油车产量较高,至今仍存在小部分车辆待消化;蓝牌轻卡库存数量较多,库存消化较为缓慢;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,基建启动较慢,建设速度不及预期。这些因素都对货车销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中汽协下调了去年年末预判的商用车销量,从450万辆改为了400万辆。上半年国内商用车销量共170.2万辆,按照修改后的预估值,下半年国内商用车销量将达到230万辆左右,相比上半年增幅约35%。
对此,中汽协分析,在国务院出台的《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》有关促进消费的细则持续落地见效的激励下,我国宏观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,市场消费信心也将明显恢复,购置税减半政策的效果还会持续显现,在基建拉动、货车车贷延期还本付息等利好因素影响下,货车市场也将探底回升。
提振商用车市场,可以从哪些领域入手?
1、宏观调控:
(1)加快老旧柴油车的淘汰步伐,出台补贴政策,促进老旧柴油车尽快淘汰,一定程度上将激发商用车辆的换购需求,可以对新车的销售起到拉动作用。
(2)解除总质量3.5t以下车辆进城的限制,延长蓝牌新规过渡期限,让库存车获得更长的消化时间,缓解企业和经销商的压力。
(3)重视商用车保险相关问题,从宏观方面给予助力,让车辆卖出去的同时能顺利办理保险业务,保险公司不再挑肥拣瘦。
(4)在运输市场自身的调节以外,增添强有力的调控措施,如制定行业规则、带动行业自律、建立市场准入动态调控和市场退出机制、提高行业集约化程度、建立预警和熔断机制、打造权威规范的货运交易平台、建立运输基准定价制度等,改善低价竞争环境,实现供需平衡。
2、企业自身:
(1)商用车新能源化已成为必然趋势,新能源、氢能、智能驾驶这些技术变革不仅能帮助企业化解国六排放标准、双碳目标、安全目标等压力,从长远看也是商用车行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。
(2)转换运营思路是当务之急,企业要多关注车型需求的变化,即使基数较小,也可能在一些领域形成主流趋势。
(3)目前疫情限制物流畅通的因素在逐步缓解,商用车市场回暖可期,企业还需做好产品、服务和金融方案等方面的“组合拳”。
(4)参照欧洲“小批量、高利润”的营销路线,商用车作为生产资料,跟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和市场容量相关,无限增大不太可能,做好车辆生命周期里的各项服务、深挖各个盈利点才是出路。车辆卖出去了不代表业务的结束,相反应当是业务链的开始,接下来的服务、配件、保险、二手车回收等各环节还需持续经营。毕竟,商用车后市场是一片蓝海,广阔天地大有作为。